"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步伐,推动我国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位势节节攀升;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支撑作用越来越强,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培育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创新企业和人才高地;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广大人才积极投身党和人民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顺利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胜利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重大问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形成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精彩的"人才篇",为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围绕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对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作出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将人才发展纳入法治建设轨道;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十八届六中全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以及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多次研究人才议题,作出重要决策部署,推动人才工作奋力前行,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五年来,党中央运筹帷幄、总揽全局,把人才发展纳入全局统筹谋划,更好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支持上海、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建设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量身打造人才政策。编制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着手研究制定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人才举措。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国防事业,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在实现中国梦"关键一程"上,人才越来越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最前端,越来越与国家民族事业同频共振,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发挥第一资源、第一驱动力、第一优势作用。 围绕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人才队伍建设迎来密集回报期。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较五年前增长43.8%,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创历史新高。人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研水平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创新成果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涌现出量子调控、中微子振荡等一批基础研究重大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器、超级计算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铁、4G移动通讯、核电、新能源汽车、杂交水稻等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应用、引领世界新潮流,我国在全球人才和创新版图中的位势大大提升。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大幅提高,2015年达到33.5%,人才优势更多更好地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二、坚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2016年2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全国各省区市陆续印发实施意见,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改革文件30多个,加快改革落实落地。职称评审、科研经费管理、外国人才引进等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人才培养支持、评价使用以及流动激励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改革系统集成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主体框架。 改什么、怎么改,关系到改革成效,关系到人才事业长远发展。围绕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把能给市场主体和用人单位的权力放到位,怎样有利于人才发展就怎样管理,对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等机制提出一系列分量重、"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将职称评审权限下放给企事业单位,论文要求、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搞"一刀切",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连续七批减少有关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共433项,创新事业单位人才编制管理方式,改进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研究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出国、兼职、"裸官"等问题,调整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办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多为人才谋利、多为人才解忧,精准施策、深耕细作、突出实效,广大用人单位和人才感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促进人才横向和纵向顺畅流动。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人才"名利双收",作出贡献的人才更有成就感、获得感。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随着各项改革进入密集施工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领域体制改革协同效应增强。一项项改革举措环环相扣、梯次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交织,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舞台和平台更加完善,人才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 三、坚持扩大人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掌握国际舞台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面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复杂形势,面对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等各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寻求解决之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敞开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参与国际治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海外人才进入快速集聚期,人才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完善柔性引才政策,坚持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专门立法增设人才签证,调整永久居留申请条件、简化手续、落实资格待遇,在上海、广东、北京、福建等地实施出入境政策试点,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之路更通畅、更便利。 "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千人计划"2008年启动以来,抓紧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我们最缺的人才。发布《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参考目录》,树立"高精尖缺"导向,实行精准引才、靶向引才,13个批次累计引进7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带动各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5.39万人。海外留学人员加速回流。截至2016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十八大以来占70%,"到中国去""回祖国去"成为海外人才新追求。海外人才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在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新兴学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也走出国门,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开展以人才为核心的海外并购,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向国际社会提出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中国主张。服务国家对外总体战略,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事务的专业人才。国际组织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成功获任若干重要职务,初中级专业人才职位快速增长,为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更好维护国家利益提供人才支撑。鼓励支持我国人才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加快人才结构布局战略性调整,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需要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造就各级各类人才。我国人才总量很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人才匮乏,不同区域、产业、行业和所有制人才发展水平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作用发挥和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坚持高端引领与整体开发相统一,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统筹优化区域行业结构布局,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集聚成长。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比肩国家"千人计划",实施国家"万人计划",两批已经遴选2500多名国内高层次人才,采取特殊机制给予特殊支持。首批"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正式挂牌,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基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级科学家和大师级人才。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我国高校学科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多个前沿科学和重点技术方向上具备国际顶尖水平。创新青年人才支持模式,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改革博士后制度,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501万,比五年前增长57%,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7.3%。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家、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网信、军事、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相互促进,共同建功立业、服务国家建设。 精准扶贫,人才先行。针对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人才需求,加快调整人才区域布局,以人才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持续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开展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基层服务等工作,每年选派培养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才10万余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推进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管人才原则在制度上进一步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等提出明确要求;在工作机制上进一步夯实,基本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格局;在思想引领和政治吸纳上进一步发力,加强对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广泛开展高层次专家人才国情研修考察,中央有关部门五年累计组织72期、5000余名专家人才参加研修,各地仅2016年就组织了14万名各级各类专家人才研修,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党对各方面人才的凝聚力向心力;在环境营造上进一步集结、传递正能量,加大优秀人才和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 以党管人才原则为核心,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初具雏形。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4万亿元,其中77%来自企业。树立"大人才观",鼓励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引导各级各类用人主体、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汇聚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推动形成你追我赶、竞相育才聚才用才的生动局面。 |
党员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员教育
> 理论学习
党员教育
中组部人才工作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来源:广东省党员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7-07-03